三面环山,地处偏僻,人多地少,村与村海拔落差300米,这就是我县江西省红十字会定点帮扶村——洞村乡程家坊村。这里的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产业单一、规模小,经济相对落后,被列入“十三五”贫困村。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年满80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8%左右,基础民生服务工程严重滞后。
江西省红十字会用心用情把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当作大事要事来抓来办,着力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以定点帮扶村为突破口,通过搭“台”、建“队”、选“品”、演“角”等独特精准帮扶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搭好“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服务平台建设是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江西省红十字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帮扶村调研调查,针对贫困村实际,统筹谋划,先后自筹资金45万元援建村“颐养之家”、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博爱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等平台,精心设计打造服务功能一体化的“一老一小”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阵地,让农村留守老人有所乐、有所憩、有所倚,解决困扰外出务工家庭中留守儿童“三点半”托管难题,彻底改变过去独居老人无人管,留守儿童教育无人问的难点和堵点,创造真正让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的向上向善人文环境。
建好“队”。为更快、更准、更有力达成志愿服务成效,江西省红十字会依托驻村帮扶工作队,严格按照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六有”规范化建设,成立新余市首个村级红十字会——程家坊村红十字会,设立了志愿服务工作专项资金,健全了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对接等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按专业、分领域孵化培养由当地村民、退休职工、乡贤、企业爱心人士组成的应急救援、文体活动、巾帼、广场舞蹈等五支专业化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近80余人。同时,根据社会服务需求,通过选、送、研等方式加强志愿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志愿服务队伍在人道救援、救护、救助等工作中合法、规范、有序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能力,不断拓展了社会力量协同高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选好“品”。江西省红十字会在参与定点帮扶村志愿服务过程中,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针对弱势群体帮扶需求和特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特别邀请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全省道德模范、省红十字会兼职副会长邹德凤对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辅导和培训,帮助村红十字会设计了文明劝导、结对帮扶、节日慰老、关爱残疾人和青少年等系列志愿服务项目,为群众开展助老、助残、助学、助医、助困等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凸显红十字志愿者品牌形象,在活动中更能辐射红十字志愿服务社会化公众效应,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真正让村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让志愿服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头条”。
演好“角”。江西省红十字会围绕“为贫困村(户)做实事”主题,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帮建及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先后与村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以“心连心?走基层”、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贫困户、困难群众、老人等提供义诊、理发、包饺子等志愿服务,发放走访慰问物资25万余元,为当地学校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培训、捐赠电子学习用品300台、书籍500册、安全书包150个。随着帮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平台的建立,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已成常态化。重阳节,他们走进敬老院,用歌声、舞蹈和细致的护理服务为爷爷奶奶们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儿童节,走访慰问留守贫困学生,陪孩子们做游戏,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牛奶和面包。身穿红十字马夹的志愿者们已经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线。
“阿姨,我把饭菜做好了,快趁热吃吧!”新余市分宜县程家坊村“颐养之家”负责食堂的程细姑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每天细心地用分餐盘分装好放在15位老人们的餐桌上。程细姑也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数年如一日照料着颐养之家的老人生活起居、聊天、拉家常,似老人为父母,默默守护。退休乡村教师何小平是留守儿童“三点半”项目的辅导老师,面对采访时这样说道:“博爱儿童之家的建立,让我有机会重返三尺讲台,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我将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尽上一份绵薄之力”。用服务换服务,心贴心地引导群众,红十字志愿者在潜移默化中放大志愿服务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更多群众投身志愿服务。尤其是新冠肺炎在全国蔓延之际,当地村民纷纷自告奋勇加入志愿者,长期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成为当地一线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生力军。
志愿服务在于心,志愿服务在于行。程家坊村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扛过了疫情,挺过了洪灾,红十字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多,活动内容、覆盖面更加广泛。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次活动一个主题,走乡村,进学校,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将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实现“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正循环,彰显了志愿者们参与社区治理、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
来源:大江网
编辑:袁翠
请输入验证码